2022年陸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2 年,陸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為指導,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 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加快構 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 得新成效。 一、綜合 經汕尾市統計局統一核算,2022年,陸河縣地區生產總值 (初 步核算數據) 1060139萬元,比上年增長4. 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8724萬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299130萬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592284萬元,增長2.2%。三次產業結構為 15.9:28.2:55.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542元,增長4.0%。 202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4.8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 口13.48 萬人,占常住人 口 比重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54. 16% 。年末戶籍 人口355580人, 其中,城鎮人 口137337人, 占戶籍人 口的 比重 38.6%。 全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45746 萬元,自然口徑同比 增長 6.5%;其中,稅收收入 22018 萬元,下降 16.3%。全年一 般公共預算支出 336796 萬元,增長 2.4%;其中,教育支出 78203 萬元,增長 15.6%;衛生健康支出 41562 萬元,增長 6.0%;社 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60790 萬元,增長 12.5%。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100 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00 人, 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數 950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2.38%。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3380萬元, 比上年增長8.0%。 其中,農業產值177153萬元,增長3.6%;林業產值41641萬元, 增長39.4%;牧業產值59688萬元,增長4.2%;漁業產值4126萬 元,增長0.5%;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10773萬元,增 長8.2%。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162100 畝,比上年提高 0.2%;油料 種植面積 24441 畝,增長 2. 1%;蔬菜種植面積 76979 畝,增長 1.6%。 全年糧食產量 57000 噸,比上年增長 0. 1%;稻谷產量 50764噸,增長 1.8%;蔬菜產量 111864 噸,增長 1.3%;水果產量 126776 噸,增長 3.2%;油料產量 5481 噸,增長 5.3%;茶葉產量 3395 噸,增長 10.3%。 全年肉類總產量 16573 噸, 比上年增長 7.0%。其中,豬肉 產量 10513 噸,增長 5.2%;禽肉產量 4345 噸,增長 13. 1%。全 年生豬出欄 127187 頭,增長 1.8%;年末生豬存欄 73536 頭,增 長 5.0% 全年水產品 ( 淡水) 產量 4130 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 值增長 6.9%。其中,集體企業下降 6.8%,股份制企業增長 96.6%,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 30.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 15.8%,重工業下降 9.3%。分行業看,制造業增長 6.7%,電力、 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 135.5%。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34.2% ,占規模以上工業增 加值比重 39%。其中,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下降 34.2%。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24.3% ,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 值比重 6.8%。先進裝備制造業下降 104.3%,先進輕紡制造業增 長 17.8%,新材料制造業下降 13.4%。 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3.4%, 占規模以上工業增 加值比重 18%。其中,食品飲料業增長 17.8%,建筑材料下降 7.9%,金屬制品業增長 4.5%。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 144910 萬元, 比上年增長 4.6%。 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 10 個,共完成 建筑業總產值 45140 萬元,增長 5.6%。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4866萬元,比上年下降1.4%;交 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0665萬元,下降5.6%;住宿和餐 飲業增加值15905萬元,下降2.4%;金融業增加值55452萬元,增 長0.9%,房地產業增加值77524萬元,增長0.6%。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 45199 萬元,比上年下降 28. 1%。其中,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下降 34.6%。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 100 萬噸,比上年下降 23.5%;公路貨物 運輸周轉量 9818 萬噸公里,下降 12.5%。旅客運輸總量 60 萬人, 增長 102.4%;旅客運輸周轉量 5790 萬人公里,下降 6.0%。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 11.9% 。分產業看,第一 產業投資增長 57.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 122.7%;第三產業投 資下降 13. 1%。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 61.8%,占固 定資產投資比重 41.7%。工業投資增長 122.7%, 占固定資產投 資比重 32. 1%。工業技改投資下降 40.9%, 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0.9%。制造業投資增長 51.5%, 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10.5%。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 126344 萬元, 比上年下降 59.8%。其中,商品住宅開發投資 112097 萬元,下降 57.6%。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 366706 平方米, 比上年下降 16. 1%。 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 340099 平方米,下降 21.7%。 六、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87836 萬元, 比上年下降 1. 1%。分 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280658 萬元,下降 1.0%;鄉村消 費品零售額 107178 萬元,下降 1.3%。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 348468 萬元,下降 1. 1%;餐飲收入 39368 萬元,下降 1.0%。 七、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 4437 萬元,比上年下降 12.6% 。其中, 出 口 4028 萬元,增長 14.8%;進 口 409 萬元,下降 73.9%。進出 口差額 ( 出 口減進 口 ) 3619 萬元, 比上年增加 1286 萬元。 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10000 萬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 投資 3020 萬元。 八、金融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 1075686 萬元, 比上 年末下降 0.6%。其中,住戶存款余額 847416 萬元,增長 9.7%; 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 86622 萬元,下降 38.6% 。金融機構本外幣 各項貸款余額 723081 萬元, 比上年末增長 11.0%。其中,住戶貸 款余額 499217 萬元,增長 13.8%;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 222929 萬元,增長 5.3%。 九、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527 元,比上年增長 5.6%。 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710 元,增長 5.0%;農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478 元,增長 5.9%。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7208 元, 比上年增長 5.6% 。 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9958 元,增長 4.9%;農村 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3997 元,增長 6.2%。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34472 人,比上年末增長 6.8%。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108753 人, 增長 0.4%。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26223 人,下降 20.4%。參 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45179 人,下降 4. 1% 。參加失業保險 12503 人,增長 19.8%。參加工傷保險 19662 人,增長 16.0% 。 參加生育保險 19929 人,增長 0.3%。 全年全縣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總收入 48876 萬元,比上年 增長 8.2%。 全年城鄉醫療救助 31763 人次。 資助參保參合的人數達 24952 人次。年末城鎮低保人數 318 人,農村低保人數 8516 人。 全年城鎮職工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 420 人。 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床位 500 張,綜合性社區服務 中心 128 個。全縣注冊志愿者人數 2.7 萬人,注冊志愿者人均參 與志愿服務時數累計 142.46 小時。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縣各級各類教育 (不含非學歷培訓,不含技工學校) 招生 15100 人, 比上年下降 0.4%;在校生 60562 人,增長 1.5%;畢 業生 15777 人,增長 0.2%。其中,特殊教育學校招生 29 人,在校生 160 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 10802 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 達 100% ,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88.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88.3%。 年末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 12 家。 全年專利授權量 188 件, 比上年增長 3.3%。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 1 件。獲得 3C 產品認證的企業2 家。 年末全縣共有建成或在建省級授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 個。獲得質量、環境、職業健康三大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分別為19、 13和13家。 十一、文化和衛生 年末全縣共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 2 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 書館 1 個,博物館 1 個。全縣有廣播電臺 1 座,電視臺 1 座。廣 播綜合人口覆蓋率 10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 100.0%。有線 廣播電視用戶數和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均為 2.07 萬戶,均比上年末下降 1.0%。全縣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 28.92 萬冊。 全縣接待過夜游客 7 萬人次,比上年下降 45.4% 。全年旅游 總收入 46200 萬元,增長 10.0%。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 191 個。其中,醫院 6 個;衛生院 8個;婦幼保健機構、??萍膊》乐螜C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 生監督機構各有 1 個;村衛生室 148 個。全縣衛生機構衛生技術 人員 1478 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 552 人,注冊護士 576 個,藥劑人員 90 人。擁有醫療床位 1707 張,其中, 醫院 1170 張,衛生院 459 張。全縣鄉鎮衛生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 530 人, 床位 459 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擁有衛生技術人員 28 人。 十二、資源、環境與安全生產 全縣水資源總量 246782 萬立方米, 比上年增長 61.0%;全年平均降水量2683 毫米。年末全縣水庫蓄水總量 3392 萬立方米, 增長 0.4%;全縣總用水量 10940 萬立方米,增長 4.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 1.92 萬噸標準煤, 比上 年增長 38.7%。全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0.5% , 全社會用電量 56047 萬千瓦時,增長 11.0%。其中,工業用電量 19372 萬千瓦時,增長 24.5%。 全年全縣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 359 天,其中優秀 300 天, 良好 59 天??諝赓|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比例平均為 100%。年末 建成污水處理廠 8 座,污水日處理能力 3 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 97.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 全年完成營造林 387 公頃,其中人工造林 130 公頃,當年新 封山(沙)育林 1647 公頃、退化林修復 479 公頃、森林撫育 2162 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71.73% ,活立木蓄積量 355 萬立方米。 全年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 10 起,死亡 7 人,受傷 7 人。全 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 128 起,死亡 11 人,受傷 154 人。全縣道 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 1.0 人。 注: 1 、本公報中2022 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 、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 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2011 年起,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年主營業務收入 2000 萬元及以上的工業 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 50 萬元提高到 500 萬元,增速為可 比口徑。 4 、規模以上服務業范圍是: (1) 年營業收入 2000 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 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 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 (2) 年營業收入 1000 萬元及以上服務業 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 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 (3) 年營業收入 500 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5 、2012 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4 年起按照 新的調查口徑對外發布城鄉一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新老調查方案在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城鄉劃分標準、樣本抽 選、計算和匯總方式、指標口徑等方面變化較大,改革后新口徑數據和舊口徑數據存 在不可比的差異。 6 、2015 年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更名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各項存款余額中,“單位存款”更名為“非金融企業存款”、“儲蓄存款”更名為“住 戶存款”。 7 、地區生產總值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進行修訂,農業相關歷史數據根 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修訂。 8 、先進制造業包括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產業、先 進輕紡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 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 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儀器儀表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 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 息化學品制造業。 9 、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含外資銀行。 10 、部分數據或相對數由于單位取舍不同而產生的計算誤差,均未做機械調整。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縣人力資源 和社會保障局和醫療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縣財政局;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 自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公路里程、運輸數據來自縣交通運輸局;銀行業金融數據 來自中國人民銀行陸河縣支行;教育數據來自縣教育局;企業研發中心數據來自縣科 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質量檢驗、專利數據來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文化數據來自縣文 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衛生數據來自縣衛生健康局;社區服務設施數據來自縣民政局; 志愿者數據來自團縣委;各類安全生產數據來自縣應急管理局;戶籍人口、道路交通 事故數據來自縣公安局;水資源數據來自縣水務局;氣象數據來自縣氣象局;環境監 測數據和污水處理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陸河分局,生活垃圾數據來自縣公用事業事 務中心;林業數據來自縣林業局;其他數據來自陸河縣統計局和上級部門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