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2年,中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綜合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1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85.5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鎮化率)87.02%,比上年末提高0.0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率7.92‰,死亡率3.44‰,自然增長率4.48‰。 表1 2022年年末住人口及構成
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2年中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3631.28億元,同比增長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9.20億元,增長5.9%,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8.2%;第二產業增加值1795.25億元,與上年持平,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4%;第三產業增加值1746.83億元,增長0.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4.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5:49.4:48.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1620元,增長0.5%。 圖1 2017-2022年中山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圖2 2022年中山市三次產業結構圖 表2 2022年中山分鎮街主要指標
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5.98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口徑增長3.0%(自然口徑下降0.1%);其中,稅收收入188.68億元,同口徑下降12.2%(自然口徑下降17.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63.10億元,下降2.0%。其中,教育支出102.17億元,下降4.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1.12億元,下降10.0%;衛生健康支出40.38億元,增長2.5%。民生類支出314.5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67.9%。 全年全市新增就業人員59303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2981人。 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分類別看,交通通信類上漲5.0%,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1.8%,衣著類上漲1.7%,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3.0%,醫療保健類上漲0.4%,食品煙酒類上漲1.4%,居住類上漲1.1%,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0%。 圖3 2022年中山居民消費價格月度及累計漲跌幅度 表3 2022年中山各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全年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2.2%,其中輕工業上漲2.6%,重工業上漲1.9%。 二、農業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9萬畝,比上年增長3.3%;蔬菜種植面積22.70萬畝,下降1.7%;水果面積5.30萬畝,增長5.6%。 全年糧食產量1.52萬噸,比上年增長4.0%;蔬菜產量37.29萬噸,增長1.4%;水果產量11.66萬噸,增長12.3%。 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24萬噸,比上年下降2.8%。其中,豬肉產量0.14萬噸,下降4.7%;禽肉產量1.10萬噸,下降2.7%。年末生豬存欄0.96萬頭,下降69.9%;生豬出欄1.66萬頭,下降12.9%。 全年水產品產量37.78萬噸,比上年增長4.3%。其中,海水產品0.06萬噸,增長19.8%;淡水產品37.72萬噸,增長4.3%。 表4 2022年全市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市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8.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0.6%,股份制企業下降1.7%,集體企業下降27.7%。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下降3.6%,重工業增長1.7%。分企業規??矗笮推髽I增長2.6%,中型企業下降0.5%,小微企業下降4.7%。 圖4 2017-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 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8.6%。其中,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6.1%,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業增長13.2%,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0.7%,先進輕紡制造業下降4.8%,新材料制造業增長0.7%,石油化工業下降2.1%。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5.6%。其中,醫藥制造業增長14.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3.5%,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4.1%,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下降1.8%。 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4.3%。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2.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6.7%,汽車制造業下降2.6%。 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9%,其中,家用電力器具制造業下降5.4%,金屬制品業下降3.5%,建筑材料業增長8.4%,紡織服裝業下降4.3%,食品飲料業增長1.8%,家具制造業下降9.2%。 工業母機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其中,發電機及發電機組制造增長23.2%,化工、木材、非金屬加工專用設備制造下降9.8%,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制造下降8.0%。 表5 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現代產業增加值情況
表6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74.90億元,比上年下降5.9%。虧損企業虧損總額56.12億元,下降6.6%。虧損企業虧損面26.2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3.26億元,增長86.1%;股份制企業107.67億元,增長7.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65.94億元,下降12.4%。分行業看,制造業266.37億元,下降6.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8.54億元,增長1.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02元,減少0.12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19%,下降0.12個百分點。 表7 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及增長速度
全年全市建筑業增加值118.91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602個,增長18.5%;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95.18億元,增長23.2%;實現利潤總額7.2億元,下降40.4%;利稅總額16.03億元,下降17.2%。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7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1.01億元,下降1.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9.02億元,下降3.7%;金融業增加值284.19億元,增長6.9%;房地產業增加值314.86億元,下降8.0%?,F代服務業增加值1053.32 億元,增長0.2%。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53.01億元,比上年下降3.9%;利潤總額52.01億元,比去年下降20.5%。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8%。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3.1%,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27.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7.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8.0%。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0104.21萬噸,比上年下降9.3%。貨物運輸周轉量88.99億噸公里,下降7.7%。港口貨物吞吐量1539.18萬噸,增長7.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556.41萬噸,增長1.4%;內貿貨物吞吐量982.77萬噸,增長11.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6.24萬標準箱,下降2.3%。 全年旅客運輸總量440.69萬人,比上年下降29.3%。旅客運輸周轉量3.616億人公里,下降34.9%。 表8 2022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旅客)運輸量及增長速度
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148.96萬輛,增長7.0%,其中私人汽車135.90萬輛,增長6.7%。民用轎車保有量89.74萬輛,增長8.2%,其中私人轎車85.88萬輛,增長8.3%。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1.34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價計算)78.70億元,增長23.2%;電信業務總量(按上年不變價計算)82.64億元,增長23.5%。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0.7%。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增長32.8%,民間投資下降16.4%,私營個體經濟投資下降5.6%,集體經濟投資增長80.8%,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5.7%。 圖5 2017-2022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28.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0.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6.9%。工業投資增長20.4%,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7.2%?;A設施投資增長11.5%,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6.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8.2%,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7.1%。其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60.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9.0%,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37.9%。 表9 2022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98.56億元,比上年下降23.4%。分用途看,商品住宅開發投資313.29億元,下降16.3%;辦公樓投資5.16億元,下降3.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1.27億元,下降29.3%。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06.8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8%;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400.42萬平方米,下降17.1%。 表10 2022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六、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3.42億元,比上年增長4.1%。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54.16億元,增長4.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9.26億元, 增長1.3%。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1481.34億元,增長4.5%;餐飲收入112.07億元,與去年持平。 圖6 2017-202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速度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同比增長14.0%,石油及制品類同比增長16.2%,化妝品類同比增長14.8%,日用品類同比增長17.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增長24.4%,飲料類同比增長4.5%,通訊器材類同比增長47.6%,糧油、食品類同比下降1.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同比下降9.7%,中西藥品類同比下降4.2%。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同比增長138.9%,占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比重14.9%。 七、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798.7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出口2328.0億元,增長4.3%;進口470.7億元,增長1.6%。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57.3億元,比上年增加89.0億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額748.2億元,增長15.4%。 全年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81個,比上年增長11.3%。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41.63億元,增長10.3%;其中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合計對中山直接投資金額36.51億元,增長2.7%。 表11 2022年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增長速度
表12 2022年中山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增長速度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267.1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7%;各項貸款余額7055.21億元,增長8.8%。 表13 2022年末中山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增長速度
圖7 2017-2022年中山本外幣住戶存款余額及增長速度 年末全市共有證券營業部55家,期貨機構1家。全年證券成交金額18662.45億元,比上年下降3.05%;期貨成交金額1414.91億元,下降5.89%。 全年全市實現保費收入227.54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66.30億元,增長2.9%;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61.24億元,增長14.5%。全年賠付支出59.65億元,增長14.8%。其中,壽險業務賠付支出27.02億元,增長16.6%;財產險業務賠付支出32.58億元,增長13.3%。 九、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64元,比上年增長3.2%。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6元,增長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90元,增長4.2%。 圖8 2017-2022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8648元,比上年增長2.1%。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9887元,增長1.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55元,增長3.8%。全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4%,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4.1%,農村為36.9%。
圖9 2022年中山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構成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3.54萬人,比上年增長0.2%。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0.70萬人,增長22.9%。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17.98萬人,增長16.3%。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1.06萬人,增長3.9%。參加工傷保險184.38萬人,增長0.6%。參加失業保險170.46萬人,增長0.0%。參加生育保險191.69萬人,增長10.4%。 表14 2022年末全市參加各類保險人數及增長速度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學生5.80萬人,比上年增長12.1%;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9.87萬人,增長7.4%;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學生2.78萬人,增長5.5%;小學在校學生35.99萬人,增長2.8%;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6.53萬人,增長2.6%。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9.0%,普通高考錄取率達97.0%。 全市專利授權總量4.33萬件,比上年增長4.4%;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939件,增長25.4%。全年《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8件,增長9.2%。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約2634家,比上年增長14.8%。新增1家省級大學科技園、4家市級孵化育成載體。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40家。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2022年末全市共有市級文化、文物行政事業機構7個。其中文化機構5個,文物機構2個。共有廣播電臺、電視臺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76.07萬戶,全市有市級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量658.99萬冊(件)。全年出版報紙2512.65萬份,雜志12萬冊,圖書(總印數)4.66萬冊。全市有市級和鎮級檔案館25個。2021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133.9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 2022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8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6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33個,門診部28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646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24個、村衛生室10個。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2.92萬人,比上年增長7.5%,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2萬人,注冊護士1.39萬人;擁有醫療床位1.70萬張,其中醫院1.68萬張。 2022年全市各類運動場所10796個,比上年增加131個。參加全國、全省競賽24次,參加全國、全省競賽人數892人,獲金牌65枚、銀牌70枚、銅牌110枚。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407.31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1.6%,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8%。全社會用電量344.71億千瓦時,下降3.5%。其中,工業用電量202.19億千瓦時,下降8.4%。 全年累計灰霾天氣日數5天;全年平均溫度23.2℃,日照時數1703.3小時,降雨量2052.9毫米。全市森林覆蓋率23.14%。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3.6%。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年末中山市水庫蓄水總量4283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 全市發生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20宗,死亡18人,受傷7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分別下降28.6%、25.0%、41.7%。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861宗,比上年下降56.6%;死亡218人,下降8.0%;受傷1819人,下降52.4%;直接經濟損失179.26萬元,下降55.1%。 注: 1.本公報中2022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增速為可比口徑。 5.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統計標準為: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 6.規模以上服務業范圍是:(1)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2)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3)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7.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3年起按照新的調查口徑對外發布城鄉一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新老調查方案在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城鄉劃分標準、樣本抽選、計算和匯總方式、指標口徑等方面變化較大,改革后新口徑數據和舊口徑數據存在不可比的差異。 8.2015年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更名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各項金融機構存款余額中,“單位存款”更名為“非金融企業存款”、“儲蓄存款”更名為“住戶存款”。 9.先進制造業包括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產業,先進輕紡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10.高技術制造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11.基礎設施投資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12.高技術服務業:按照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分類(2018)》,包括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檢驗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的高技術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與轉化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其他高技術服務等9大類63個行業小類。 1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包括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設計、信息系統集成和物聯網技術服務、運行維護服務、信息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和其他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 14.貨物貿易、吸收外資采用人民幣計價。 15.從2019年開始,已實現合并的廣播電臺、電視臺納入“廣播電視臺”指標統計。 16.發電量數據為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人員、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路運輸、港口貨物吞吐量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郵電通信數據來自郵政及通信部門(單位);貨物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等數據來自市商務局;貨幣金融數據來自市人民銀行;證券、期貨數據來自市金融工作局;保險業數據來自市銀保監分局;醫療保險數據來自市醫療保障局;教育、體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和體育局;專利量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科技數據來自市科學技術局;文化文物機構、公共圖書館、廣播、電視等數據來自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報紙、雜志、圖書數據來自市委宣傳部;檔案館數據來自市檔案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局;用電量來自市供電局;氣象數據來自市氣象局;森林覆蓋率來自市自然資源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水資源數據來自市水務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市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來自中山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