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吉沙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眨ν苿痈哔|量發展,英吉沙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經地區統計局核定反饋我縣2022年實現生產總值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億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1.7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工業增加值7.0億元,同比下降4.1%;第三產業增加值27.4億元,同比增長1.3%。
在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6%、20.2%、47.2%。
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9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7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6.81億元,林業產值0.47億元,畜牧業產值6.93億元,漁業產值0.0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9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3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2.84萬畝,玉米播種面積17.39萬畝,豆類2.27萬畝。糧食產量15.96萬噸;其中小麥產量8.77萬噸,玉米產量6.57萬噸,豆類產量0.34萬噸。棉花播種面積26.32萬畝,棉花產量3.27萬噸;蔬菜面積8.51萬畝,蔬菜產量24.62萬噸;瓜面積2.14萬畝,瓜產量7.62萬噸;杏子種植面積17.68萬畝,產量4.54萬噸。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5.1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73%。擁有大中型拖拉機3780臺,小型拖拉機5351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7.56%,機耕率100%,機播率79.28%,機收率45.93%。
年末牲畜存欄頭數為54.18萬頭(只),家禽存欄172.08萬只(羽);年末牲畜出欄頭數為39.70萬頭(只) ,家禽出欄506.29萬只(羽);年肉總產量1.06萬噸,奶產量1.24萬噸,蛋產量0.087萬噸。
2022年,全縣“四上”企業3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具有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5家,具有資質等級房地產企業7家,限額以上批零業3家,住宿餐飲業企業(大個體)5家。
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產值11.82億元)7.0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9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6.9%;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4.42億元, 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3.1%。
主要規上工業產品產量:硅酸鹽水泥熟料產量100萬噸,水泥產量24萬噸,創產值4.1億元;棉紡紗產量9004噸,創造產值2.1億元;水果和堅果加工創造產值2.3億元;服裝、服飾制造創造產值0.3億元;商品混凝土創造產值0.5億元;太陽能發電創產值0.4億元。
全社會用電量52975萬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11886萬千瓦時,商業用電量2172萬千瓦時,山水水泥用電量6056萬千瓦時。農業用電量10939萬千瓦時,居民用電量16085萬千瓦時。
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15億,同比增長0.5%。全年施工項目100個,完工項目39個,本年新開工45個。
202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億元,同比下降4.1%。批發業銷售額5.57億元,同比增長20.3%,零售業銷售額1.52億元,同比下降0.4%,住宿業營業額0.037億元,同比下降21.8%,餐飲業營業額0.44億元,同比下降18.8%。
2022年全縣企業2013家,從業人數2980人;個體總戶數16596戶,從業人數17100人。
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0.53億美元。招商引資項目53個,到位資金10.47億元。
2022年全縣有客運公司5家,貨運公司8家,駕校4家,客運站5座,大型檢測站32家,年末公共汽(電)車52輛,出租車305輛,年末實有貨物運輸車輛184輛。全縣境內公路里程2288公里;鐵路里程75.5公里,管轄里程2045公里。
通訊業發展迅速,全縣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9285戶,寬帶用戶69365戶,移動電話用戶178877戶。
2022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6088萬元,較上年同期30449萬元增收5639萬元,增長1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1846萬元,較上年同期18887萬元增收64萬元,增長15.7%。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0617萬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8.6%;非稅收入完成11229萬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1.4%。
2022年全縣地方財政支出465845萬元,較上年同期514831萬元減少48986萬元,下降9.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92783萬元,較上年同期471876萬元減少79093萬元,下降16.8%。
202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05370萬元,比上年同期408137萬元減少2767萬元,下降0.6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256562萬元;各項貸款余額275582萬元,比上年同期247517萬元增加28065萬元,增長11.3%。存貸比為68%。
2022年,全縣獨立設計學校(幼兒園)有164所。其中:幼兒園96所,小學61所,普通中學3所,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1所,職業高中1所。共有班級2504個,其中:幼兒園491個,小學1324個,初中378個,普通高中115個,職業高中68個。
全縣在校學生97561名。其中:幼兒園在園幼兒13082名,小學在校生55769名,初中在校生19545名,普通高中在校生6188名,職業高中在校生2977名。
全縣各級學校專任教師5029名,其中:高級中學專任教師350名,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97名,職業高中專任教師94名,小學專任教師2037名,幼兒園專任教師1451名。
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4個,圖書館1個,文工團1個,新華書店1個,旅游景點6個,年旅游人數49.3萬人次,年旅游業收入3944萬元。
全縣共有國有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全縣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722人(不含聘用、私營),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88人,擁有病床床位804張。
私立醫院10所,擁有床位數396張,技術人員291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3人。
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89元,增長0.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6元,增長7.8%。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7.3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5800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全縣參加失業保險14862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4194人,其中參加在崗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371人,參加退休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823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3555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86126人。
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3個,擁有床位數1140張。有2055戶3916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金2138萬元;22540戶67482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金26929萬元。
英吉沙縣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III類標準,水質保持優良,縣域環境功能區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III類及以上標準,城市和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Ⅱ類標準,達標率一直保持在100%,城鄉飲用水水質保持穩定。
英吉沙縣有污水處理廠1座,垃圾處理站9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根據第三方檢測結果,目前英吉沙縣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國家II級及以上標準,一直保持優良水平。
全縣土地面積3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189公頃,森林面積55298公頃,草地面積,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39.9%。
2022年,全縣發生生產性事故16起,受傷22人,死亡10人,直接經濟損失5.23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15起,受傷22人,死亡9人,直接經濟損失5.23萬元;農機事故0起。
?
注釋:
[1]??本公報中生產總值數據均經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國家統計局喀什調查隊核定反饋數據;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速按不變價格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國家口徑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4]??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 ??????????????????????????????
[6]??可比價:可比價格(又稱可比價值)指計算各種總量指標所采用的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
[7]??公共財政收入是指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社會管理者身份籌集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
[8]??增加值是指常住單位生產過程創造的新增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它可以按生產法計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計算。按生產法計算,它等于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按收入法計算,它等于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之和;
[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后的收入。
[10]??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包括參保職工和參保退休人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對象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城鎮非從業人員。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勞務輸出、社會保障數據來自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數據來縣財政局;畜牧數據來自縣畜牧局;農業機械數據來自縣農機局;外貿進出口、招商引資等數據來自縣商信局、招商局;旅游數據來自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公路、鐵路、客貨運量、公路通車里程數據來自縣交通運輸局、火車站;郵電業務總量等數據來自縣郵政管理局及電信、移動、聯通公司;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英吉沙分行;衛生數據來自縣衛健委;低保、社會福利業等數據來自縣民政局;教育數據來自縣教育局;環境數據來自縣生態環境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核定反饋,農業、畜牧業數據由國家統計局喀什調查隊核定反饋,生產總值及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由自治區統計局、喀什地區統計局核定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