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中央、自治區、地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錨定縣委(擴大)會議目標任務,以起步就是決戰的奮斗姿態,全面落實縣委“26322”經濟工作思路,全力推動縣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7758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6009萬元,同比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68503萬元,同比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363068萬元,同比增長3.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1.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7%,第三產業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4451元,同比增長9.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05元,同比增長2.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同比增長6.2%。
二、農業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2.2萬畝,比上年減少3.3萬畝,下降9.3%。其中:小麥面積 24.12萬畝,比上年減少5.3萬畝,下降18.18%;玉米面積8.08萬畝,比上年增加2.08萬畝,增長34.7%。棉花種植面積85.44萬畝,比上年增加4.8萬畝,增長5.95%。蔬菜面積3.29萬畝,比上年減少1.04萬畝,下降24.1%。瓜類面積0.62萬畝,比上年增加0.14萬畝,增長29.4%。油料作物面積0.49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畝,增長448%。
全年糧食產量12.04萬噸,比上年減少1.6萬噸,下降11.8%。其中:小麥產量9.15萬噸,比上年減少2.36萬噸,下降20.5%。;玉米產量2.89萬噸,比上年增加0.74萬噸,增長34.6%。
全年棉花產量11.4萬噸,比上年增加1.1萬噸,增長10.9%。蔬菜產量6.99萬噸,比上年減少0.39萬噸,下降5.4%。瓜果產量2.28萬噸,比上年增加0.58噸,增長34%。油料產量0.14萬噸,比上年增加0.012萬噸,增長779.1%。
全年林果業總面積39.8萬畝,比上年減少0.2萬畝,下降0.5%。林果產量15.95萬噸,比上年減少0.25噸,下降1.54%。其中,蘋果產量2.6萬噸,與上年持平;香梨產量1.36萬噸,與上年持平;葡萄產量1.52萬噸,與上年持平; 紅棗產量1.49萬噸,比上年增加0.01萬噸,增長0.7%;核桃產量6.3萬噸,比上年增加0.1萬噸,增長1.6%。
全年牲畜出欄數30.7萬頭,比上年增加7.23萬頭,增長30.8%;年末牲畜存欄數59.66萬頭,比上年減少0.07萬頭,下降0.1%。
全年肉類總產量1.79萬噸,比上年增加0.4萬噸,增長35.6%。牛奶產量1.58萬噸,比上年增加0.46萬噸,增長40.8%。禽蛋產量0.09萬噸,減少0.03萬噸,下降2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0.65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采礦業實現工業增加值0.27億元,同比增長12.1%;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74億元,同比增長7.4%;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工業增加值0.64億元,同比下降1.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7.52億元,同比增長12.1%。
全年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總產值1707095萬元,同比增長44.1%;實現建筑業增加值61985萬元,同比增長36.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8050萬元,同比上年增長27.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33042萬元,同比增長26.8%,占全縣投資比重為20.2%;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81689萬元,同比增長40.6%;占全縣投資比重為42.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3319萬元,同比增長15.7%,占全縣投資比重為37%。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7425萬元,同比增長69.06%。其中,住宅投資24282萬元,同比增長16.1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3143萬元,同比增長371.25%。房屋施工面積47.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4.38%;竣工面積6.0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6.88%。商品房銷售面積9.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2.92%;銷售額34025萬元,同比下降37.38%。
五、貿易、交通、郵電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879萬元,同比下降4%。按城鄉劃分,城鎮零售額64181萬元,同比下降3.3%;鄉村零售額17698萬元,同比下降6.3%。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63959萬元,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7920萬元。
境內鐵路營業里程112公里,境內火車站個數3個。全年道路貨運周轉量累計完成4177萬噸公里,同比增長8.6%;公路旅客運輸量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客運周轉量累計完成6529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9%。
年末民用車擁有量達31603輛,比上年減少6826輛,下降17.7%。其中,民用汽車26149輛,比上年增加2970輛,增長12.8%;摩托車5425輛,比上年增加196輛,增長3.7%;拖拉機10474輛,比上年增加472輛,增長4.7%;掛車29輛,比上年增加10輛,增長52.6%。
全年郵政業務總收入880.3萬元,同比增長1.18%,其中:郵政快遞業務收入234.4萬元,同比增長8.85%。
六、財政和金融
全年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565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85.1%,較上年減少1009萬元,同比下降1.3%。地方財政收入中: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020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03.2%,較上年增收6460萬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完成稅收收入3536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80.4%,較上年增長2086萬元,同比增長6.3%;完成非稅收入22659萬元, 完成年初預算的185.2%,較上年增長4374萬元,同比增長23.9%);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763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53.9%,較上年減少7469萬元,同比下降29.8%。
全年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支出348876萬元,較上年增支9733萬元,同比增長2.9%。其中: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6971萬元,較上年增支14967萬元,同比增長5.9%。完成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1905萬元,較上年減支5234萬元,同比下降6%。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654835萬元,比年初增長32235萬元,同比增長5.2%。其中: 住戶存款余額373967萬元,比年初增加7567萬元,同比增長2.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67296萬元,比年初增加7096萬元,同比增長1.1%。
七、教育、文化和衛生事業
全縣共有中小學校66所,在校學生39995人,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2502人。其中:職高在校生2166人,高中在校生3804人,初中在校生11233人,小學在校生28762人。學齡兒童小學階段入學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為106%,初中畢業升學率99%(含內高、內職、外縣市招生)。
全縣有文化館(文工團)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達14.2萬余冊;博物館1個;檔案管理部門1個,檔案館1個。
2022年衛生和社會服務事業不斷改善。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55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鄉鎮衛生院8個,民營醫院6個,單采血漿站1個,村衛生室112個,個體診所24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50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13人,注冊護士587人,藥師(士)85人,檢驗技師(士)90人,影像技師(士)77人,康復技師36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316人。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338張,其中醫院962張,鄉鎮衛生院376張。
八、社會保障
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993人,比上年末增加891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8268人,比上年增加2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4484人,比上年增加44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8951人,比上年增加2274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6171人,比上年增加1042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172780人,比上年增加1323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1589人,比上年增加2304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4001人,比上年增加1974人。
九、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新和縣行政區劃總面積5820.46平方公里。年末全縣轄鄉(鎮)8個,片區管委會1個。其中:建制鎮個數6個,社區8個,行政村122個。
已發現礦種5種。其中,金屬礦產1種(銅),非金屬礦產4種(鹽、石膏、頁巖、砂石)。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247.19億立方米,凝析油加原油儲量11461.61萬噸。
擁有水資源量為7.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33億立方米,主要來自渭干河。縣域內有五一水庫一座,庫容為3900萬立方米,為反調節水庫。湖泊五處(野鴨湖、素喀庫勒湖、阿勒吞達希湖、依干庫勒湖、硝爾庫勒湖)。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9.4%。
全年平均氣溫為11.9℃,年總降水量48.8(毫米),同比下降54.4%。環境監測360天,優良天數171天,優良率47.5%;顆粒物濃度PM10 196.4μm / m3、PM2.5 52μm / m3。
全年未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GDP)、總產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4]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主要經濟指標數據來源于縣統計局,其他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其中財政數據來源于縣財政局;金融信貸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新和縣支行;教育數據來源于縣教科局;公路客貨運量及公路線路年末營業里程數據來源于縣交通局;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據來源于縣文旅局;衛生和社會服務業數據來源于縣衛健委;社會保障數據來源于縣人社局和醫療保障局;礦產資源數據來源于縣自然資源局和油區辦;水資源數據來源于縣水利局;造林面積數據來源于縣林草局;郵政業務數據來源于縣郵政局;氣溫降水數據來源于縣氣象局;環境監測數據來源于生態環境局新和分局;安全生產數據來源于縣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