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萬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2年,萬寧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在統籌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做好“六穩”“六?!惫ぷ?,實現全市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為助力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十四五”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98.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42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74.92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工業增加值26.27億元,同比增長15.5%,建筑業增加值48.64億元,同比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128.41億元,同比下降1.4%。三次產業結構為31.9:25.1:43.0。 202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625098人。按地區分,城鎮人口308409人,鄉村人口316689人。按性別分,男性331216人,女性293882人。 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55.6萬人。按地區劃分,城鎮常住人口24.6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30.97萬人。 全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092人,開發公益性崗位649個,農村勞動力轉移5122人。 鄉村振興幫扶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9.8元,比上年增長10.19%。全年支出鄉村振興專項資金23790.93萬元,支出進度達98.03%。 二、農林牧漁業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5.42億元,增長4.5%。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量10.38萬噸,增長0.37%;水果總產量31.39萬噸,增長13.2%;其中菠蘿總產量16.78萬噸,增長10.5%;蔬菜總產量49.79萬噸,增長9%;瓜果類總產量12.9萬噸,增長10.6%。肉類總產量4.54萬噸,增長14.6%。生豬出欄量25.45萬頭,增長13.2%。水產品產量8.3萬噸,增長10.68%。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9.61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8.85%。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62萬噸,比上年下降5.4%。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8.91萬畝,比上年增長5.61%。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市工業增加值26.27億元,同比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7%。 全年全市建筑業增加值48.64億元,同比增長4.3%。本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單位2個,從業人員707人。本市資質內建筑企業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09萬平方米,下降60.2%。 四、房地產業 全年全市房地產業增加值27.59億元,比上年下降0.6%。房地產房屋施工面積451.72萬平方米,增長18.85%,其中新開工面積64.97萬平方米,增長3.43%;房屋竣工面積6.28萬平方米,增長35.75%。累計商品房銷售面積21萬平方米,下降26.08%。商品房銷售總額29.38億元,下降34.08%。 五、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 全年全市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7億元,比上年下降10.6%;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3.86億元,下降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31億元,下降8.2%。按經營地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32億元,下降8.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9億元,下降6.2%。 六、交通運輸郵電業 全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02億元,比上年下降11.9%。全市客運量245萬人;旅客周轉量6034萬人公里;貨運量142萬噸;貨物周轉量6112萬噸公里。 2022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9.8593萬戶,比上年末減少2.2%;移動電話用戶59.4799萬戶,增長2.3%;互聯網用戶(固定+移動) 69.3392萬戶,增長1.6%。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6部,增加0部;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99部,增加3部。截至12月底,每萬人5G基站數為11個,光纖接入端口占固定互聯網接入端口的99%。 七、金融業 全年全市金融業完成增加值12.56億元,同比增長6.1%。年末金融市場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04.39億元,比年初增長7.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5.13億元,比年初增長7.5%。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4.04億元,比年初增長11.3%,其中,中長期貸款155.03億元,比年初增長14.3%,短期貸款39.72億元,比年初下降4.8%。 八、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在庫項目315個,其中房地產項目70個,非房地產項目245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低于年初預期目標2.6個百分點。從投資結構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2.1%,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9%。非房地產投資占比由2021年的57.2%下降至55.3%。 九、對外經濟 2022年全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4.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2.1%。其中,出口總額13.87億美元,增長6619.2%;進口總額0.3億美元,增長83.7%。 十、財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7億元,同口徑下降15.4%。其中:地方稅收收入7.56億元,下降23.6%;非稅收入5.21億元,增長1.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0.27億元,同比增長28.5%。 十一、居民收入 全年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6元,同比增長1.2%。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48元,下降1.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8元,增長5.2%。 十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人員)11.9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7.6%;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7萬人,增長4.87%;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7.18萬人,下降3.71%;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72萬人,增長7.99%;參加城鎮職工生育保險人數4.64萬人,增長7.51%。 全年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89萬人,比上年增長8%。年末全市共有1880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11518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301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十三、教育 全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1所,招生373人,在校生991人。普通高中6所,普通初中26所,普通小學97所(公辦完全小學89所、民辦8所);高中階段招生3268人、在校生9460人,初中階段招生7230人、在校生21254人,小學階段招生6918人,在校生46393人。幼兒園138所(公辦32所,民辦106所),學前教育幼兒18104人(公辦7062人,民辦11042人)。 十四、醫療衛生 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485家,比上年下降1%。其中:三級綜合醫院1家,二級醫院5家,未定級醫院10家(含民營醫院和4家農場醫院),鄉鎮衛生院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家,村衛生室290家,民營醫療機構9家(含二級醫院3家)。全市公立醫療機構共有床位3637張,比上年下降0.43%;民營醫院共有床位849張,比上年增長2%。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228人,比上年增長6.85%,其中:執業醫師990人,執業助理醫師301人,注冊護士1477人,藥制人員141人,檢驗人員102人。報告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4001人;報告死亡3人;傳染病發病率每十萬人有723.508人;死亡率每十萬人有0.542人。 十五、旅游和體育 全年全市接待游客總數542.76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3.51%;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43.63億元,下降18.34%。其中:接待過夜游客291.07萬人次,下降17.27%,實現過夜旅游收入36.53億元,下降16.01%;一日游251.68萬人次,下降29.65%,實現一日游旅游收入7.1億元,下降28.53%。 十六、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年造林綠化面積226.7公頃,森林覆蓋率66.7 %。年末全市有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面積3.6915萬公頃。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7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6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12種。 全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平均范圍為15至120,優良天數比例為99.2%。其中,優級天數占比81.5%,良級天數占比17.7%(首要污染物分別為臭氧、PM10、PM2.5),輕度污染占比0.8%(超標污染物為臭氧)。未出現中度污染及以下的環境空氣污染狀況。 全市現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Ⅰ-Ⅲ類水質類別)為100%,符合地表水源地水質要求。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7個,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源 全年全市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5起,死亡4人,(其中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1起,死亡1人,工礦商貿事故4起,死亡3人)。消防火災、漁業生產、煙花爆竹、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實現零死亡事故目標。全市沒有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較大安全生產事故。 注 釋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核實數以《萬寧統計年鑒2022》公布的數據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對三次產業劃分進行了修訂,將“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劃到第三產業。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金融機構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萬寧中心支行,居民收入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萬寧調查隊,貨物、旅客運輸及周轉量數據來自市交通局,郵電通信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市電信管理局,旅游、文化、體育數據來自市旅文局,進出口、對外經濟數據來自市商務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健委,社會救助數據來自市民政局,社會保險數據來自市社保局,就業數據來自市就業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鄉村振興數據來自市鄉村振興局,自然資源數據來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環境保護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市應急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