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對經濟下行、疫情防控等多種超預期因素沖擊影響,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決策部署,市委、市人民政府工作安排和區委工作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一)綜合
202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3.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51億元,同比下降6.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0.95億元,同比增長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2.25億元,同比下降1.7%,產業結構為0.12∶56.56∶43.32。
(二)農業
2022年,全區完成農業總產值0.52億元,同比增長12.9%。全年糧食產量182.7噸,同比增長30.87%;油料產量32噸,同比增長113.5%;蔬菜產量982.6噸,同比下降35.4%。年末牲畜存欄頭數2.89萬頭(只),同比增長0.04 %。全年肉類總產量698噸,同比下降35.6%。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3.58億元,同比增長13.9%,實現工業增加值161.99億元,同比增長10%。
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6.61億元,同比下降6.8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4萬平方米,同比減少6.56%;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4.62%。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下降7.8%。其中,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41.63%。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84%,銷售金額同比下降26.94%。
(五)國內貿易
202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33億元,同比下降17.2%。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總額106.15億元,同比下降18.09%;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18億元,同比增加3.6%。限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23億元,同比下降15.6%。
(六)重點服務業
2022年,全區重點服務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18.53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個行業營業收入共103.87億元,分別增長50.11%、9.26%、54.93%,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62億元、57.82億元,39.43億元,其他房地產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實現營業收入15.06億元,均為負增長。
(七)財政收入和稅收
2022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總計28.02億元,同比下降38.5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9.53億元,同比下降38.81%;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49億元,同比下降38.07%。
2022年,全口徑稅收收入44.54億元,下降3.5%;完成區縣級稅收收入23.2億元,下降14.1%。
(八)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2022年,全區共有公共圖書館153個,舉辦各類演出30場次。各類體育場地104個。景區景點3個,星級酒店2個,星級農家樂和民宿11個,旅行社46個。
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共274個,醫院2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52個,鄉鎮衛生院1個,鄉村醫療點3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746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583人。全區兒童免疫建卡率達到100%,五苗覆蓋率為93.49%。
(九)教育和科技
2022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103所,在校學生39848人,專任教師1941人。其中:小學16所,在校學生26399人,專任教師1054人;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7806人,專任教師305人;幼兒園79所,在校學生15017人,教職員工2414人。
全區眾創空間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數字經濟產業加速器1家。
(十)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
2022年,完成東部三個村清潔能源改造948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75天。水磨河斷面穩定保持在Ⅲ類及以上水質,土壤環境保持良好。
排查整改各類隱患3.2萬處,安裝各類燃氣報警器9.15萬戶,全區安全事故亡人率下降25%。
全面落實城市精細化管理58項措施,投入2.71億元,新(續)建會展經十路等道路13條。實施再生水利用項目4個。實施改造老舊小區22個、棚戶區房屋功能完善400戶,惠及群眾1.8萬余人。修補道路711條,巡查維修路燈4176盞,整治門頭牌匾760處、“蜘蛛網”1.15萬米,新增綠化面積153.3畝。打造立井北、振安街南社區等7個精細化改造示范點。配備分類轉運車213輛、四分類垃圾桶1.5萬余個,設置分類垃圾房251座。
(十一)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和鄉村振興
民生實事全面落實。建設4個創業社區試點,新增創業952人、帶動就業314人。新(改擴)建幼兒園3所、托育機構2個,新增園位1080個、托位85個。新(改)建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個,社區(村)日間照料站13個,完成200名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80支,完成簽約服務30.5萬人。新建慢行綠道5條,環衛公廁8座,停車場2處,新增停車泊位1111個。完善數字城管、12345熱線二級平臺機制體制,解決各類群眾訴求12.8萬件。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技工學校完成職業培訓1.3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創業3109人,“零就業”家庭24小時動態清零。組建教育集團2個,新(續)建中小學校4所。持續保持學前教育普惠性覆蓋率高于80%、公辦園幼兒占比高于50%。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農村戶籍人口、醫療救助對象參保率達100%。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深入推進自治區、市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累計全口徑留抵退稅38.19億元,新增減稅降費2.59億元,減免房租1244.1萬元。1.28萬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獲得4.26億元各類支持,挖掘用工崗位8416個,解決就業2881人。2022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9332元,增長0.9%。
注:1、本公報中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2、地區生產總值(GDP)、總產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3、公報為全口徑數據,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企業、住宿業和限額以上餐飲法人企業、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及產品產量、建筑業數據未包含兵團數據。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主要經濟指標數據來源于區統計局,其他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其中:農林牧漁業數據由國家統計局烏魯木齊調查隊反饋;財政數據來源于區財政局;教育數據來源于區教育局;衛生數據來源于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其余數據來源于政府工作報告。